{{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John Bowers

  “如果您製作的產品更出色,它們都會得到音樂發燒友的光顧。” 這句話簡單樸實,卻一針
  見血地體現 John Bowers 經營自己創立的公司所秉持的理念。在 John Bowers 去世後
  二十年的今天,這句話依然是推動公司勇往直前的驅動力。

John Bowers 於 1922 年出生,二戰期間,他加入皇家信號部隊擔任特別行動負責人,通過無線電與在被佔領的歐洲國家中的同盟抵抗間諜保持秘密聯繫。他駐紮在世界著名的布萊切利公園,曾經幾度深入敵後。在其從軍期間,他認識了 Roy Wilkins,Roy Wilkins 的名字後來構成 Bowers & Wilkins 名稱的一半。

戰後他就讀於 Brighton Technical College(布萊頓技術學院),獲得通信工程師的資格。他利用所學到的知識,與其以前在軍隊的同事 Wilkins 合夥在 Worthing 開了一家音響零售店,取名為 Bowers & Wilkins Ltd.,專門從事音響和電視機業務。

但是,John Bowers 是古典音樂發燒友,因此該商店很快將經營方向轉向高保真設備。他是一個熱愛參加音樂會的人,對當時最好設備播放出來的聲音感到失望,他通過改善現有揚聲器來提高播放品質。他的實驗讓自己意識到,他擁有設計揚聲器的天賦。

因此,他開始在其音響商店後面的一些車庫裡設計和製造揚聲器,而該商店後來被重建並用於設計、組裝和貯存其新公司 B&W Loudspeakers Ltd 的產品。在這些新產品當中,第一款揚聲器則是 P1。它是一款四英尺高的木制揚聲器,具有 EMI 和 Celestion 的驅動單體。

從一開始,John 的公司便著手設計、研發和完善其品牌,致力將其打造成為世界最著名的品牌之一。如果聲學工程和樣式旗鼓相當,則可製造出音質無與倫比的傑作。

Bowers & Wilkins 的核心信念傳承至今:高保真揚聲器的音效如此悅耳,就像是透明無瑕的窗格使您眼前一亮一般,能讓原聲中每一絲韻味都絲毫無損、原汁原味地流淌出來。P1 取得巨大成功,John Bowers 利用賺取的利潤,購買了一批音訊測試設備:輻射計振盪器和描筆式記錄器。配備此設備後,B&W Loudspeakers Ltd 製造的每款揚聲器均可獲得自己的檢定證書。

繼 P1 之後研發的第二款產品是 P2,兩者看起來很相似,但後者採用了其他驅動單體。然而 John Bowers 的真正目標在於設計和製造其聲音可縈繞整個房間的揚聲器。這種欲望隨著 DM70 於 1969 年的誕生而實現,DM70 是 Bowers & Wilkins 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DM70 採用極富特色的曲線型箱體,並裝備了靜電高音揚聲器。一路好評激發著 John Bowers 屢創佳績,Bowers & Wilkins 的市場亦如願擴大到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到 1973 年,Bowers & Wilkins 約 60% 的產品走出國門,從而為公司捧回第一個行業女王獎。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John 喜歡與錄音工程師保持密切關係來取得如何改進揚聲器的意見。由於這種關係,B&W 著名的 801 揚聲器於 1979 年上市,並迅速成為世界各地著名錄音室的參考標準揚聲器,其中包括 EMI Abbey Road、Decca 和 Deutsche Grammophon。

20 世紀 80 年代,Bowers 更加專注於公司的研發工作,這對成立和發展 Steyning 研發中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種研究和生產的分離允許隨意構思和試驗,以致後來 Bowers & Wilkins 開發出一些最富創新精神的技術以及倍受歡迎的標誌性產品。這是 John Bowers 秉持的重要原則,亦是 Bowers & Wilkins 傳承至今的核心價值觀。

John Bowers 依然是古典音樂的狂熱粉絲。Bowers & Wilkins 一如既往地把揚聲器的音效放在重要地位,致力於為聽眾帶來至臻至音樂,誠如錄音藝術家和工程師在錄音室所聽到的音樂一般。

John Bowers 於 1988 年去世,但這種觀點依然是其公司企業文化 的核心所在。Steyning 研發中心繼續傳承創新精神,而 Nautilus(鸚鵡螺)系列產品及 Bowers & Wilkins 當今的其他產品共同見證了 Bowers 熱衷於開創新技術的優良傳統。

Abbey Road

毋庸置疑,Abbey Road Studios 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錄音室。它不僅享有世界上最有名樂隊的盛譽,亦是流行音樂、搖滾音樂、古典音樂和電影配樂錄製技術蓬勃發展的樞紐。您聽到的大部分音樂都是在 Abbey Road 錄製的。從 20 世紀 80 年代末起,它也採用 Bowers & Wilkins 揚聲器灌制唱片。

Abbey Road Studios 和 Bowers & Wilkins 的合作關係開始於1988年,當年該錄音室將 Matrix 801 用作其標準監聽揚聲器。這種合作關係延續至今,目前 800D 仍然為 Abbey Road 所用。但 Abbey Road Studios 的歷史可追溯到更早的時候......

這座喬治亞風格的住宅於 1831 年創建,在 1931 年由 Gramophone 公司改建為錄音室。附近的房子也為錄音室所用並成為音樂家的住所。在十九世紀中期,錄音室被英國重要的合唱指揮家 Sir Malcolm Sargent 廣泛使用,他家就在錄音室附近。

Gramophone 公司後來與哥倫比亞的 Graphophone 公司合併組建成 EMI 公司,接管錄音室。之後的錄音室名字叫 EMI 錄音室,直到1970 年正式改名為 Abbey Road Studios(愛彼路錄音室)。Abbey Road(愛彼路)的第二錄音室在 1958 年成為搖滾音樂的核心,當時 Cliff Richard 和 Drifters(後來是 Cliff Richard 和  Shadows)錄製了《Move It》,可以說是歐洲的第一張“樂與怒”單曲唱片。它還見證了由“樂與怒”到“搖滾”的改變。


在 60 年代早中期,披頭士還在第二錄音室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披頭士與 Cliff 和 Shadows 幾乎成為錄音室的共有者,為錄製時間發生善意的爭吵。披頭士打破傳統,改變錄音技術,並永遠改變了流行音樂的界限。披頭士進行凸緣、後退錄音、自動雙重跟蹤和控制反應,令 Abbey Road Studios(愛彼路錄音室)充分發揮其效應。

實際上,Abbey Road studios(愛彼路錄音室)與披頭士密切合作,差不多錄製了他們在 1962 年到 1970 年之間的全部專輯。披頭士用錄音室所在的街道名稱命名他們最後在 1969 年的專輯為《Abbey Road》(錄音室名字在披頭士於 1970 發行的專輯後才稱為 Abbey Road(愛彼路))。專輯封面照片由 Lain Macmillan 在 Abbey Road Studios(愛彼路錄音室)之外拍攝,披頭士就在那裡被拍下在錄音室前過斑馬線的情景。很快成為來自全球的披頭士星迷朝聖的地方。可是這種遠揚的名聲帶來人們所不期望的影響:錄音室的圍牆被訪客圖畫得極不悅目,加上路標常常被盜。

但對 Abbey Road Studios(愛彼路)而言,其故事主角並非披頭士一個。大多數 Pink Floyd 的 60 年代後期到 70 年代中期的專輯也是在這裡錄製的,如 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 (1967)、A Saucerful of Secrets (1968)、Music from the Film More (1969)、Ummagumma (1969)、Atom Heart Mother (1970)、Meddle (1971)、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1972 - 1973) 和 Wish You Were Here (1975)。

直到雙張現場專輯 Delicate Sound of Thunder (1988) 的混音,及加錄在 The Division Bell (1994) 原聲帶上的錄音,樂隊才再次使用 Abbey Road(愛彼路)。最近,Floyd 吉他手 David Gilmour 在個人專輯 On an Island 中錄製了一些他的個人獨奏。Syd Barrett 也在那裡錄製了《The Madcap Laughs》和《Barrett》(1970)。

在 Abbey Road(愛彼路)工作的著名製片人和音響工程師包括 Sir George Martin、Geoff Emerick、Norman“颶風”Smith、Ken Scott、Mike Stone、Alan Parsons、Phil McDonald、Richard Lush 和 Ken Townshend,他發明了稱為自動雙重跟軌 (ADT) 的開創性錄音室效果。

作為經典流行音樂和流行音樂錄製技術的發源地,Abbey Road Studios(愛彼路錄音室)也見證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電影配樂之誕生。Raiders of the Lost Ark(奪寶奇兵)、Return of the Jedi(絕地大反攻)、The Last Emperor(末代皇帝)、Batman(蝙蝠俠)、Memphis Belle(孟菲斯美女號)、Shining Through(英烈情緣)、City Of Joy(歡喜城)、The Fisher King(奇幻城市)、Immortal Beloved(永恆的愛人)、Interview With A Vampire(夜仿吸血鬼)、Little Women(小婦人)、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瘋狂喬治王)、Apollo 13(阿波羅13號)、Lord Of The Rings:Fellowship Of The Ring(指環王:魔戒現身)、Lord Of The Rings:Two Towers(指環王:雙塔)以及 Lord Of The Rings:Return Of The King(指環王:國王歸來)。Harry Potter & The Chamber Of Secrets(哈利波特之消失的密室)、Harry Potter & The Philosopher’s Stone(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此清單遠遠不止這些,並將繼續增加。


但是,縱然舉不勝數的頭銜容易讓人迷失,Abbey Road Studios(愛彼路錄音室)不僅創作出大量作品。仔細聆聽在這裡錄製的專輯和配樂,還可輕而易舉地發現該錄音室絕佳的品質。一流的藝術家,鼎力打造一流的音效。